当前位置:首页 >  健康教育 > 正文

【封面文章】杨月欣:传承优良文化 兴饮食文明新风
编辑: 管理员    日期: 2021-02-19    点击次数: 3180  

传承优良文化  兴饮食文明新风

——专访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

特约记者|任民康


《健康中国观察》:如何做到合理膳食?


杨月欣:平衡、合理的膳食是保障人体营养和健康的根本,疫情背景下,人人自卫的核心行动就是 “合理膳食”。如何合理或平衡膳食,可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。


简单来说要做到3个关键点,一是食物多样、合理搭配,这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础和保障。食物可分为五大类,即谷薯杂豆类、蔬菜水果、畜禽鱼蛋奶、大豆坚果和油脂,一周内尽量做到样样都得有。因为,不同类别的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素及其它有益成分的种类和数量不同,食物多样可以保障营养充足。二是食不过量,保持健康体重。食物量代表能量摄入,吃的过多、包括空白能量食物(油、糖饮料、酒)过多,非常容易能量过剩,日积月累,体重极易超重肥胖、成为慢病的“后备军”。三是烹调简单化、减少油盐糖。油盐糖是我们烹饪不能缺、人体也不能缺又不能多的调味品,在注意美味的同时,需要注意防止过量和预防慢性病。如果人人对“吃饭”提高高度重视,自觉性做到以上几点,就能接近合理膳食了。


对于6月龄内婴儿,纯母乳喂养就是合理的膳食。儿童学生是建立膳食习惯的关键时期,家里和学校都应该强调这些要点。


《健康中国观察》:新冠肺炎疫情之下,人们更加注重养生和健康,如何养生、如何保持健康呢?


杨月欣:“养生”——我们传统医学对养生有很多解释和内容。从我这个专业理解,养生即是对生命的养护,这需要膳食、精神、行为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呵护。人的一生有不同的阶段,针对婴幼儿和儿童,我们更关注的是孩子身体生长、智力、免疫力的发育;中老年更多是如何预防、抵抗疾病,以及康复的能力。合理膳食是免疫的基石,营养素是免疫系统的物质基础。如果要提供可持续的整体的免疫功能,就需要天长日久的合理膳食、卫生的饮食方法(如公筷、分餐)和安全环境等等。


《健康中国观察》: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吃得好、吃得对才能更好提升免疫力,对抗病毒。那对于孕妇、儿童以及患有慢性病的特殊人群,又应该如何均衡饮食,注意营养摄入呢? 


杨月欣:孕妇、儿童以及慢性病患者,都是特殊人群,更是脆弱群体。孕妇由于特殊生理状况,免疫系统承受自身和外在双重压力。婴幼儿免疫系统处于相对不成熟状态,但也是处于快速发展完善过程中。慢性病患者因为疾病原因,免疫功能相对低下,容易转化为重症。这也是儿童和孕妇以及慢性病患者,均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易感人群的原因。良好营养能有效保障机体免疫功能发挥作用,增强抵抗病毒感染能力,尤其是对于生长发育状态的免疫系统尤为重要。


孕妇、乳母、婴幼儿,应遵循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16)》和《中国妇幼人群膳食指南(2016)》安排一日三餐,特殊的时期,保障大人孩子的营养充足,尤其是蛋白质、和微量营养素。为了减少儿童感染风险,除了加强对儿童的隔离防护、儿童个人卫生等措施外,合理喂养、加强营养,配合适度运动和充足睡眠,也是居家儿童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。


对于慢性病患者,首先是要注重慢病管理,按照医嘱坚持做好血糖、血脂、血压等慢病危险因素控制和监测,并根据医嘱要求避免不能使用或需要少使用的食物。合理安排饮食,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主食定量,粗杂粮占三分之一以上等。此外要特别注意避免营养不良,对于营养不良的慢性病患者,要在医生和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,合理补充营养,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、蛋白粉、肠内营养制剂/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等。


《健康中国观察》:有没有必要通过吃保健品来提升抵抗力? 


杨月欣:对于一般健康人群,如果食物供应充足,建议遵循膳食平衡的原则,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16)》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2020》安排日常膳食即可。在不能获得多样化膳食达到平衡膳食状态时,可以选择营养补充剂加以弥补。特别是食欲较差进食不足者、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,可以通过营养强化食品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或营养素补充剂,适量补充蛋白质以及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,补充不足和保障免疫力基础。


顺便说一下,每天应该至少保持7小时以上睡眠,睡眠充足也是提高免疫力最廉价的有效方法。 


《健康中国观察》:当下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,让全国人民更为关切身体的健康。请您谈谈,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避免哪些不健康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?这些观念和习惯又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怎样的影响? 


杨月欣:节日假期将至,我建议大家在家研究烹饪和菜肴,了解自己喜欢的口味的油盐糖有多少?如何替代或减少,成就自己的健康生活。


我们长期重视“味道”忽视“健康”, 总感觉一顿饭不算什么,殊不知养成习惯,长此以往,累积成病,且改也难。


首先,要避免高盐、高脂、高糖等食物的过量摄入,大量科学证据已证实,长期“三高”饮食是引起肥胖、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危险因素。提倡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,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~30g,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,少吃肥肉、烟熏和腌制肉制品,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,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。 


二是要少聚会少饮酒。过量饮酒可引起肝损伤,也是胎儿酒精综合征、痛风、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。儿童少年、孕妇、乳母不应饮酒。成人如饮酒,应限到最小量。疫情期间聚会餐食很危险。


三是杜绝浪费,兴新食尚。我国人多地少,人均食物资源并不丰富,但我国食物浪费现象广泛存在,餐饮业、食堂和家庭是浪费的重灾区。勤俭节约、在家吃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同时也是减少浪费、饮食卫生、享受亲情和营养保障的良好措施。珍惜食物,按需备餐,按需点餐;提倡分餐,推行公筷公勺、双筷双勺,提倡小份量食物;传承优良文化,兴饮食文明新风。


《健康中国观察》: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尤其是疫情出现以后,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明显较以前有所提高,注重饮食和锻炼,那么当前人们所面临的营养问题有哪些?相对于十年前,发生了哪些变化?


杨月欣: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12月发布的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》,2015-2019年新一轮的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结果显示,我国居民营养状况持续改善,主要成就还是巨大的,主要体现在:


一是居民的平均身高持续增长。这肯定是吃的好的结果。我国18-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.7厘米和158厘米,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1.2厘米和0.8厘米。6-17岁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分别增加了1.6厘米和1厘米。 


二是营养不足的人数得到大大减少。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降至了7%以下,低体重率降至5%以下,均已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我国农村儿童的生长迟缓问题得到了根本改善,农村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由2015年的11.3%降至5.8%;6-17岁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从4.7%降到了2.2%。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,惠及很多家庭。 


三是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症也得到了持续改善。以贫血为例,本次监测的结果显示,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8.7%,6-17岁儿童青少年贫血率为6.1%,孕妇贫血率为13.6%,与2015年发布的结果相比均有显著下降。


四是居民营养健康意识逐步增强,部分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。如居民经常饮酒率均有所下降。家庭减盐取得成效,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.3克,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1.2克。居民对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,定期测量体重、血压、血糖、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。


当然,我们还有很多新问题,例如超重肥胖持续升高,6-17岁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%和10.4%。城市农村水果和牛奶消费在一个低线30年徘徊不前 ;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和用油量仍远高于推荐值,农村居民脂肪摄入首次突破30%推荐上限等等。同时,居民在外就餐、外卖的比例不断上升,儿童青少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问题日益凸显。


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-2030年)》明确提出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,推出了合理膳食行动,中国营养学会也正在修订2016版的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,将在2021年5月全民营养周期间正式推出,希望能够根据我国居民目前的营养健康状况,提供更科学、更合理、更与时俱进的膳食指导,促进营养状况的不断改善,助力健康中国。

【打印本页】 【加入收藏】 【关 闭】